據我了解,FPS 越高,在當前解析度下影像看起來就越平滑。這也對應於顯示器的刷新率。你的 FPS 只能達到你的刷新率 60hz 120 hz 等,直到你得到奇怪的效果。 (如有錯誤,也請說明)
比特率如何發揮作用?它與 FPS 有什麼關係?
答案1
讓我採取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來補充約翰內斯的答案。
FPS
或“每秒幀數”起源於電影世界。35mm
電影過去以每秒 24 幀的速度運行。換句話說,您在螢幕上看到的動作是連續的實際上是由於「視覺暫留」在 24 個離散影像或影格中創建了流暢的運動。影片帶來了其他幀速率。使用 110 伏特電力、60 赫茲的國家選擇 30 fps,因為這樣很容易保持完美的時間。其他採用 50Hz 的國家選擇了每秒 25 幀(看到關係了嗎?)。
當Digital video
編碼出現時,我們開始談論位元率或包含的資訊量(以幀或每秒為單位)。同種編碼演算法,碼率更高通常提供更好的品質。但較小的幀(=更少的像素)中的相同資料量也意味著更好的品質。顯然,如果以秒為單位,則可以添加如果幀數更多,則資料更多每秒。
相反,如果您使用 1024 KBps(千位元組每秒),那麼對於 60 fps,其品質會低於 24 fps,因為 24fps 中分配此 1024 的幀較少,即 1024/24 = 42.6 KB/框架。在 60 fps 下,每幀僅為 17.06 KB。
儘管這在很多方面都很簡單,但它確實給出了一個總體思路。
答案2
FPS 通常是顯示卡產生的每秒幀數,因此它可以高於顯示器的刷新率,如果在顯示器刷新圖像時生成新幀,它會切換到新幀(因此螢幕的某些部分)當前週期已刷新的部分顯示最後一幀,尚未刷新的部分顯示下一幀)。因此,即使在 60 Hz 顯示器上,您甚至可以分辨出 60 FPS 和 90 FPS 之間的差異(儘管很小)。但通常情況下,這種影響更像是負面的。由於在影像中間切換幀,您可能會看到偽像,稱為“撕裂”。擁有更高的幀速率通常是完全沒有用的,除非您喜歡職業遊戲(即使在那裡,顯示器像素的刷新延遲很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比特率衡量顯示卡每秒可以輸出的位數。因此,FPS 和 BPS 之間的聯繫在於一幀的大小以及編碼一個像素需要多少位元。
現代系統使用 32 位元顏色。因此,如果我們假設您使用的解析度為 1000x100(這不是常見的,但很容易用 ;) 進行數學計算),則 320 000 000 PBS 的 PBS 會導致 100 FPS(320 000 000 / (1000x100x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