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一個 Netgear ReadyNAS Duo 網路備份系統,裡面有兩個磁碟機。資料可以透過網路訪問,但是當我卸下磁碟機以將資料移到另一台電腦上時,它顯示該磁碟機未格式化。我在想也許它被加密了,也許我做錯了什麼。
問題是:如何從外部環境中的任一驅動器取得資料?
答案1
顯然是一個ReadyNAS 可以使用EXT4 或 BTRFS 檔案系統,並且可以對多個磁碟機使用 RAID(就像您的磁碟機一樣)。
Windows 本身並不會讀取這些檔案系統(目前),有些第三方驅動程式可用,我發現它們的有效性參差不齊。
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鏈接,其中包含有關讀取非 RAID 驅動器的信息,並且大多數 linux(linuses?linuxii?) - 大多數 Linux 發行版 - 都可以讀取 ext4 和 btrfs。
這個連結從 Netgear ReadyNAS Duo 硬碟恢復數據有針對非 RAID 磁碟機的說明,應該值得一試。它的來源這個非常非常長的論壇帖子作為參考。我確信如果需要的話,可以透過常規網路搜尋找到 RAID 說明。基礎知識是:
[到原始連結上的 6.] 讓 Linux 能夠讀取你的硬碟
在這裡,一些較新的發行版可能已經能夠查看並安裝硬碟的分區。
如果您的文件管理器列出了設備,那麼它是可能的只需點擊那裡的硬碟可能安裝並打開它。
我能想到的最簡單的方法是嘗試運行 Disks /
gnome-disk-utility
並查看是否可以通過單擊幾下來安裝它們。 (磁碟也可以透過點擊幾下來來擦除或覆蓋分割區,因此當心!)。或者
system-config-lvm
是一個gui lvm管理器,大概雖然不是必需的。modprobe fuse
該命令用於向 Linux 添加模組,以便能夠與 HDD“對話”vgscan
掃描系統上的所有 SCSI、IDE 和其他磁碟設備,尋找 LVM 實體磁碟區vgchange -ay c
允許您將 HDD 磁碟區組的屬性變更為「啟動」並將磁碟區組命名為 Cmkdir /mnt/lvm
為磁碟區組建立掛載點mount -v /dev/c/c /mnt/lvm
安裝卷/組。 [原始頁面的命令是,ext2fuse /dev/c/c /mnt/lvm
但它顯然不再出現在 Ubuntu 或 Mint 或 Ubuntu 的軟體儲存庫中(有一個fuseext2
套件和fusionext2 二進位檔案...)它將使用已安裝的ext2fuse 實用程式來支援已安裝的EXT3 檔案系統。您會注意到輸出略有延遲,直到顯示:/dev/c/c 將安裝在 /mnt/lvm fusion-ext2 上,為裝置初始化:/dev/c/c 區塊大小為 16384
顯示此資訊後,您的硬碟應該可以存取。
[使用檔案總管/瀏覽器讀取 中的檔案
/mnt/lvm
]。或打開另一個終端機視窗並輸入cd /mnt/lvm
。您應該注意到一些資料夾,例如 Media、Home 等。cd media
然後ls
,這將列出媒體資料夾中的檔案/資料夾。
答案2
我能夠透過遵循類似的過程,在Arch Linux 中獲得對ReadyNAS Duo (v1) 驅動器(X-RAID - 兩個驅動器冗餘運行)的讀取訪問權限(我不需要寫入訪問權限,也沒有尋求它)佈置在這篇博文和另一篇博文:
lsblk
(透過 USB 插入磁碟機之前和之後)識別裝置的路徑(在我的例子中為 /dev/sdb)vgscan
以確認這c
是適當的驅動器組。vgchange -ay c
啟動c
驅動組。fuse-ext2 -o allow_other,ro /dev/c/c /mnt/readynas
來安裝磁碟。我必須使用 Fuse(fuse-ext2
來自 AUR)。標準安裝命令返回錯誤。- 完成後,卸載磁碟:
fusermount -u /mnt/readynas
但請注意,在此過程中我只能讀取“左側”驅動器(位於托架 1 中)。 「右側」磁碟機(托架 2)沒有分割區,fdisk -l
且不會出現在vgscan
.
答案3
看來磁碟處於加密狀態,那麼
得到盡快有些磁碟的大小至少與 NAS 中的磁碟相同(不要忘記 - 如果磁碟很多,請用鉛筆等對它們進行編號)
從上面提到的 Linux 來看,最好的是 PartitionMagic/Universal Boot CD、Systemrescue CD Linux
使用linux shell命令ddrescue(或集成克隆實用程序,如clonezilla)對每個磁碟進行磁碟克隆 - 或(將磁碟從nas中取出) - 將它們放入USB3克隆站(價格約30-50美元) .* *
如果上面提到的救援 Linux 可以讀取磁碟,那麼你很幸運,否則
嘗試使用加密LUKS解密和/或 LVM 的東西(這裡提到的步驟太多了,所以做一下 stackoverflow/google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