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的分割區所在的磁碟有問題。
從恢復分區,該df
命令告訴我主分區的記憶體已被 100% 佔用,並且確實有很多檔案。問題是,當我刪除這些檔案然後重新啟動系統時,這些檔案會重新出現。
注意:刪除檔案(它們是簡單的文字檔案)後,命令df
告訴我磁碟上現在有可用空間。
我很確定檔案系統已安裝並且rw
也存在壞塊。如何從硬體層面判斷硬碟是否損壞?
答案1
您可以透過安裝 smartmontools 套件並在終端機上使用隨附的 smartctl 公用程式來檢查大多數 Linux 發行版中磁碟的實體運作狀況。其他磁碟錯誤(例如壞扇區或損壞的檔案系統)需要其他方法來檢查。您的 BIOS 中可能內建了此磁碟檢查功能,它將在啟動時自動檢查磁碟運作狀況。它通常被稱為“SMART 狀態檢查”。
答案2
整個「壞塊」的事情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
如果您考慮一下,(旋轉)硬碟記錄資料的密度非常高,要創建如此密度的完美媒體非常困難(=昂貴)。因此磁碟確實包含無法可靠讀取/寫入的位置(“壞區塊”)。在古代,您會格式化磁碟並在其上映射壞區塊,以便檔案系統(或其他用途)可以知道要避免它們。
但存在「壞塊」的磁碟受到懷疑,因此製造商在磁碟上保留一些備用空間,用於動態重新映射壞塊,並向用戶顯示乾淨磁碟(的錯覺)。此外,現代硬碟驅動器是非常複雜的野獸,例如,外圍的塊(更多的空間)比中心的塊更多;驅動器上的「磁碟控制器」有記憶體來快取經常使用的區塊,並且有相當多的邏輯可以使磁碟看起來更快(據報道,一些瘋狂的靈魂駭客在某些硬碟上啟動了Linux)。
今天的系統仍然會處理壞塊,例如不合格的媒體等。這麼便宜,為什麼不留著呢。
現在,旋轉磁碟的常見故障模式是小顆粒鬆動(磁碟高速旋轉),並撞擊磁碟片,造成損壞(壞區塊,無法再可靠地讀回)。但撞擊盤片可能會震落更多顆粒,損壞會呈指數級增加。讀取/寫入磁頭漂浮在非常靠近盤片的位置,任何進入此間隙的顆粒都可能導致磁頭崩潰(以及磁碟完全損壞)。長話短說(經過大量經驗證實):如果現代磁碟顯示壞塊,則損壞已經很嚴重,磁碟還剩幾個小時。把它關掉,換一個替換的,希望你能在它加入天空中的大 RAID 之前複製所有東西。 (但話又說回來,有些用戶的磁碟表面上有壞塊,多年來一直沒有出現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