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欄佈局,中間邊距供參考,加上註腳,聖經風格

兩欄佈局,中間邊距供參考,加上註腳,聖經風格

(2021 年 5 月 28 日更新)這是幾乎解決了。如果大衛·珀頓(David Purton)或其他任何人可以幫助解決剩下的兩件事,那麼就會得到充分的答案:

-- 啟用頁邊距及其垂直線的高度調整,以適應腳註的不同高度

-- 將多餘的交叉引用保留在同一頁上,將它們添加到腳註中,而不是讓它們溢出到下一頁

——@DavidPurton 的答案中顯示的交叉引用連結的上標字母是不必要的;參考文獻只需要詩句編號


我會真的就像創建一本與我在下圖所示的聖經中看到的佈局相同的書,有兩欄,一個中心邊距,帶有與這些欄中編號的經文相對應的參考註釋,以及在頁面底部的任意長度的腳註,每個頁面的長度會有所不同,具體取決於其中的內容量。有些頁面可能根本沒有腳註,有些頁面可能只有半個腳註等。如圖所示。

兩欄聖經,中間空白處有交叉引用

請注意,中心頁邊距的參考文獻與聖經經文的順序相同,但與經文的垂直位置並不相同。換句話說,換行調整是按頁進行的。在右欄底部下方,一些額外的中心邊距註釋被放置在該圖像中:這些註釋可以以相同的方式換行,或者可以移動到腳註。出於我的目的,我也滿足於從中心邊緣有任何溢出(如切除),或減少(和空間)列的內容以匹配它。

目前可用的任何軟體包都可以實現這種佈局嗎?如果沒有,需要什麼才能實現這一點,例如我可以去哪裡學習如何為 LaTeX 建立套件?

作為參考,幾年前有人提出了類似的問題,並提供了部分解決方案:

兩列文檔,列之間有註釋

然而,這仍然沒有為引用提供實際的中心列,它只是將列分開並將它們旁邊的引用放入該空間中。這意味著每列的引用可能會發生衝突,並且需要手動間距——這根本不是一個可接受的解決方案。此外,沒有提供垂直線來將中心柱分開。

注意:提供的任何解決方案都必須與套件和格式相容polyglossia,因為這將是一個多語言文檔,包括通常沒有單字空間來分隔單字的亞洲腳本。此外,fancyhdr還將進一步增加佈局的複雜性。我希望這一切不會成為白日夢。

更新(2020 年 4 月 2 日):由於下面發布的答案指出了所用方法的一些缺點,有沒有人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顯然,腳註需要增大或縮小以適應逐頁的要求,有些頁面根本不需要任何腳註——並且欄的文本高度應該相應地產生空間。中心邊距也需要更大的彈性,如圖所示的解決方案是理想的。

更新(2021 年 4 月 27 日):我仍在尋找一種解決方案,以合併用於交叉引用的中心列和用於附加符號的腳註區域。為了使項目更容易,每個頁面可以由三欄組成,其中包括(1)原始聖經文本,(2)該文本的交叉引用,以及(3)另一種語言的文本翻譯。在這種情況下,中心列和右側列都將與左側列保持對齊(表格樣式),這可以大大簡化事情。

答案1

這是我的(部分)嘗試。

我使用了memoir支援側邊欄和側腳註的類別。我發現側邊欄更容易設定來做這種事情,所以我使用它,而不是更明顯的側邊腳註。

繁重的工作是由一些expl3代碼完成的,這些代碼跟踪經文編號和交叉引用編號並將內容添加到側欄。

不幸的是,它目前沒有調整側邊欄和垂直線的高度來考慮使用正常腳註改變文字高度:(。側邊欄也會溢出到下一頁,而不是第二列的底部。

我會看看是否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我現在已經太晚了。或者也許其他人可以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documentclass{memoir}

\usepackage{xparse}
\usepackage{microtype}
\usepackage{lettrine}
\usepackage{eso-pic}
\usepackage{multicol}

% set up ordinary footnotes
\makeatletter
\def\footnoterule{\kern-3\p@
  \hrule \@width \textwidth \kern 2.6\p@}
\makeatother
\renewcommand\thefootnote{\textit{\arabic{footnote}}}

% code to create chapters, verses, and cross references
\ExplSyntaxOn

\int_new:N \crossref_int
\int_new:N \vs_int
\tl_new:N \crossref_tl

% insert a cross reference
\NewDocumentCommand {\crossref} {m}
  {
    \int_compare:nNnT { \crossref_int } > { 25 }
      {
        \int_set:Nn \crossref_int { 0 }
      }
    \int_incr:N \crossref_int
    \textsuperscript{ \emph { \int_to_alph:n { \crossref_int } } }
    \tl_if_empty:NF \crossref_tl
      {
        \tl_gput_right:Nn \crossref_tl { ~ }
      }
    \tl_gput_right:Nx \crossref_tl
      {
        \exp_not:N \textsuperscript
          {
            \exp_not:N \emph { \int_to_alph:n { \crossref_int } }
          }
        \, #1
      }
  }

% insert chapter marker
\NewDocumentCommand {\ch} {m}
  {
    \int_gset:Nn \vs_int {1}
    \lettrine [findent=0.5em,nindent=0em] { #1 } {}
  }

% output cross references from previous verse and insert verse marker
\NewDocumentCommand {\vs} {m}
  {
    \tl_if_empty:NF \crossref_tl
      {
        \sidebar
          {
            \textbf { \int_use:N \vs_int } \, \tl_use:N \crossref_tl
          }
      }
    \int_gset:Nn \vs_int { #1 }
    \tl_gclear:N \crossref_tl
    \textsuperscript { #1 \, }
  }

% output any remaining cross references
\AtEndDocument
  {
    \tl_if_empty:NF \crossref_tl
      {
        \sidebar
          {
            \textbf { \int_use:N \vs_int } \, \tl_use:N \crossref_tl
          }
      }
  }

\ExplSyntaxOff

% set up centre column location and size
\setlength\columnsep{2.5cm}
\setlength{\sidebarhsep}{\dimexpr -0.5\textwidth - 0.5\columnsep + 2mm}
\setlength{\sidebarwidth}{\dimexpr \columnsep - 4mm}
\renewcommand{\sidebarfont}{\footnotesize\normalfont}
\renewcommand*{\sidebarform}{\raggedright\hangindent 1mm}
\setlength{\sidebarvsep}{0ex}
\setsidebarheight{\dimexpr \textheight - 1ex}

% add vertical lines
\AddToShipoutPictureBG{%
  \AtTextUpperLeft{%
      \hskip \dimexpr 0.5\textwidth - 0.5\columnsep + 1mm
      \vrule depth \dimexpr \textheight - \ht\strutbox - 1pt
      \hskip \dimexpr\columnsep - 2mm
      \vrule depth \dimexpr \textheight - \ht\strutbox - 1pt}}

\begin{document}

\begin{multicols}{2}
  \ch{1}\crossref{Gen.\ 1:1; [Col.\ 1:17; 1 John 1:1; Rev. 1:4, 8, 17; 3:14;
  21:6; 22:13]}In the beginning was \crossref{Rev.\ 19:13; [Heb.\ 4:12; 1 John
  1:1]}the Word, and \crossref{1 John 1:2; [ch.\ 17:5]}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crossref{Phil.\ 2:6}the Word was God. \vs{2}He was in the beginning
  with God. \vs{3}\crossref{ver.\ 10; Ps.\ 33:6; 1 Cor.\ 8:6; Col.\ 1:16;
  Heb.\ 1:2}All things were made through him, and without him was not any
  thing made that was made. \vs{4}\crossref{ch.\ 5:26; 11:25; 1 John 1:2;
  5:11}In him was life,\footnote{Or \emph{was not any thing made. That which
  has been made was life in him}} and \crossref{ch.\ 8:12; 9:5; 12:46}the life
  was the light of men.  \vs{5}\crossref{[ch.\ 3:19]}The light shines in the
  darkness, and the darkness has not overcome it.
\end{multicols}

\end{document}

微波能量輸出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