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隔一定時間,Ubuntu 就會檢查我的檔案系統並創建幾個空的“丟失+找到” 資料夾。
我可以停用此功能嗎?如果這些資料夾為空,有什麼方法可以讓 Ubuntu 自動刪除它們嗎?
有什麼辦法可以在 NFS 上隱藏這個資料夾嗎?
答案1
每當fsck
通過系統並嘗試恢復損壞的檔案時,它都會將它們放入丟失+找到的資料夾中。我想這基本上是創建該資料夾的問題,fsck
即使沒有任何東西可放入。
如果您只想對 Nautilus 隱藏該資料夾,您可以建立一個包含「lost+found」的「.hidden」文件,並將其放入「lost+found」父資料夾中。
例如。對於'/'中的lost+found資料夾:
echo "lost+found" | sudo tee /.hidden
對於您的主目錄中的目錄(如果有):
echo "lost+found" > ~/.hidden
我想您也可以在每次啟動後透過將以下內容新增至檔案「/etc/rc.local」來刪除它們:
if [ -d /lost+found ]; then
rmdir /lost+found 2>/dev/null
fi
if [ -d /home/USER/lost+found ]; then
rmdir /home/USER/lost+found 2>/dev/null
fi
如果資料夾存在,這將rmdir
在資料夾上執行,只有在資料夾為空時才會將其刪除(2>/dev/null
將丟棄來自 的「非空」訊息rmdir
)。可能沒有很多目錄,所以我保持簡單。只需確保“exit 0”位於底線上即可。
缺點:這僅追蹤fsck
引導期間建立的目錄。如果稍後運行,您將再次看到該目錄。然後你可以將上面的內容放入定期執行的計劃任務。
答案2
[擁有]一個足夠大的lost+found目錄來包含大量未連結的文件,可以減輕e2fsck創建目錄並將其增長到適當大小的負擔。
[如果不存在,fsck將嘗試建立lost+found],但面對損壞的檔案系統,它的風險可能更大。
其他平台上其他檔案系統的非常舊的 fsck 無法建立 /lost+found,也無法擴展它。這是/lost+found 原理的歷史...
自 ext3 以來,它的使用頻率大大降低。使用日誌檔案系統,檔案不應該在崩潰/電源故障時「遺失」。你可能會說,保留它只是為了避免給老前輩(以及禁用日記的怪人)帶來致命的意外。如果你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也許這不是問題。
不過,刪除它就像修補 e2fsck 一樣。你「可以」這樣做,但你不應該這樣做。
答案3
本文將為您提供有關lost+found目錄的正確解釋: http://tldp.org/LDP/Linux-Filesystem-Hierarchy/html/lostfound.html
答案4
cd where the lost+found folder is located
sudo touch .hidden
sudo mcedit .hidden
(用 寫入lost+found
並儲存F2。)